Monday, March 22, 2010

转载:《星洲日报》-马华总会长恩仇录系列

有什么比这个还要更好看的叻?
最近马华党争还真是越演越烈……套句庆少的话:欧买尬!
有感小弟对时事的认知的确有限,突然心血来潮上星洲日报网站看看……
结果……赞!果然比港台娱乐新闻还精彩!

这是文章一,有兴趣便到该网站去看完全部吧~

以下文章取自《星洲日报》网页:

總會長恩仇錄(1):1958年爆發第一次黨爭‧林蒼祐挑戰絆倒陳禎祿

  • 陳禎祿雖是馬華創黨會長,卻被指向巫統做出太多妥協,結果被少壯派的林蒼祐一舉絆倒。(圖:星洲日報)

1 of 3

馬華成立於1949年,在那風雨飄搖的歲月,馬華最先以福利機構的形式出現,目的是向陷入水深火熱的族群施予援手,一方面要對抗馬共,一方面要凝集族群的向心團結力,爭取華社在這片國土應有的權益。

當默迪卡之聲響徹馬來半島時,馬華成了執政的一員,三大族群爭取國家獨立,馬華自然是當家做主。從1949到1957年,馬華走過了草創和穩固根基的足跡。

獨立和爭取權益的理念,這時卻悄悄的衝擊馬華,黨內少壯派的崛起,和傳統的元老派漸行漸遠,畢竟不同年代的人物有不同的抱負,馬華也因此掀起第一個龍頭之爭,最後演變成第一次的分裂。

馬華創黨會長陳禎祿於1949年領導馬華,也領導馬華渡過國家獨立,可是在爭取獨立過程中,以陳禎祿為首的馬華並未獲得廣大華團的力挺,黨內也有一股不滿的勢力,因為他們認為馬華在維護華社權益方面,做出太多的讓步,當然矛頭是直指總會長。

嚴格來說,馬華第一次的黨爭似乎沒有個人利益衝突,也沒有存在任何個人恩怨,更沒禮義廉恥之說,那是一場爭取族群更大利益的鬥爭,陳禎祿被認為不能滿足廣大華社的意願,所以黨內就出現更換領導人的暗流。

改革少壯派異軍突起

在1958年3月23日的馬華代表大會,黨內不滿陳禎祿的各股勢力形成氣候,來自檳城的林蒼祐突然當場宣佈挑戰陳禎祿,當時馬華的黨章允許現場提名,結果當權派措手不及,少壯派的林蒼祐以89票對67票,一舉推翻備受巫統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器重的陳禎祿。

支持陳禎祿的當權派人馬,包括翁毓麟及陳禎祿的兒子陳修信,也在黨選中兵敗如山倒,異軍突起的改革少壯派讓馬華山河色變,也衝擊了巫統,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。

獨立後2派水火不容

林蒼祐領導的馬華,轉眼間就面對1959年馬來亞獨立後的第一屆大選,馬華這時黨內浮現2派水火不相容的勢力,林蒼祐貴為總會長,卻面對以陳修信為首的傳統原有勢力的競爭;1959年大選前夕林蒼祐代表馬華向聯盟爭取更大的競選代表權,可是卻完全得不到黨內舊有勢力的支持。

林蒼祐向東姑爭取分配競選40個國會議席,目的是希望在104席中佔三分之一的權限,確保馬華在聯盟享有絕對的說話權,惟東姑不肯讓步,更重要的是東姑獲得陳修信的力挺,結果林蒼佑成了無兵司令,這時陳禎祿也公開支持兒子陳修信抗衡,林蒼祐堪稱是陷入四面楚歌。

林蒼祐失勢辭總會長

得勢不饒人的東姑,這時已無視林蒼祐的存在,馬華中委會接受東姑的議席分配和議協,斯人獨憔悴的林蒼祐連大選上陣的機會也沒有,明顯的他已不見容於聯盟;林蒼祐要打造一個說話有份量和自主的馬華希望落空,最後唯有飲恨辭總會長,遠走英倫醫政治病。

1959年的大選,馬華在妥協下接受分配競選31個國會議席,但由於大選前的內耗,加上遭華裔選民的唾棄,結果只贏得19個議席,在巫統權力支配下,馬華似乎已淪為配角,當家不當權成了馬華的標簽。

由於在黨選後無法施展抱負,支持林蒼祐的人馬,如朱運興及楊邦孝等人也意興闌珊退黨,林蒼祐則遲至1960年底退黨,但馬華經過這一輪的黨爭洗禮,可說是寒了一些政治改革者的心,不認同馬華鬥爭的華社份子也和馬華分道揚鑣。

林蒼祐1969年組民政黨

林蒼祐隨後在1962年成立民主聯合黨,和馬華展開分庭抗禮,1964年大選因適逢馬印對抗,結果讓聯盟打著愛國的旗幟取得狂勝。然而1965年馬新分家,加上左派活動如火如荼在東南亞掀起千層浪,馬華在巨變的年代顯然無法與時並進。

1969年大選前夕,林蒼祐和一批知識份子成立民政黨,矛頭同樣直指馬華,在民心思變的情況下,馬華遭遇滑鐵盧,在大選潰不成軍,唯一的華裔檳州政權也落入民政黨手中,馬華終於嚐到第一次黨爭分裂的苦果。

馬華和檳州政權絕緣

得不到華裔選民的支持,馬華做出不加入內閣的決定,但五一三種族衝突事件的爆發,改變了大馬的政治風貌,馬華也無力反對民政黨加入擴大了陣容的國陣,民政黨成了馬華的政治競爭對手,馬華也從此和檳州政權絕緣。這一切和林蒼祐等人當年退出馬華有一定的千絲萬縷的關係!

【熱點新聞:翁蔡大對決】

星洲日報‧2009.08.28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